养鸭子有哪些新技术?
来自:猪之家 | 2022年08月19日
浏览量:
养鸭子有哪些新技术?
我国是世界最大水禽生产国,肉鸭、蛋鸭和鹅的饲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%,随着技术的提升,水禽养殖方式也正处于由“粗放向环境友好”的方向转型升级阶段。水禽养殖领域如今有哪些新的技术?和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?当前水禽养殖的经济效益怎样?又该如何挑选适合的水禽养殖品种呢?
一起来看中国乡村之声农业首席科学家独家专访特别报道《现代农业促振兴》,专家为大家详细解答。今日大咖侯水生: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,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。
在过去的20年到30年期间,我国的水禽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不论是在品种、养殖技术、饲料方面,还是在食品加工方面,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的进步。水禽产业提供了肉、蛋和羽绒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,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是有极高的经济价值。2018年,我们的肉鸭的出栏量大约是35亿只,鸭肉产量700万吨左右、鹅肉产量150万吨,鸭肉和鹅肉的累计产量占了我国肉类总产量的10%左右。
提问:水禽养殖领域如今有哪些新的技术?和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?
侯水生:水禽旱养,主要用来代替我们过去的水养,这种离水旱养的模式主要是把鸭、鹅集中在全室内饲养,其中包括两种,一种是网上饲养,另一种是厚垫料饲养。
网上饲养就是把鸭子或者鹅放在网上,它的生活、采食、饮水活动等都是在网上来进行的,它的粪便通过网落到地面上,随时被清理走,这样的话水禽舍内的环境就能够得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控制。这种全室内密闭的饲养方式,实现了高度自动化,室内的环境指标能够满足水禽的需要。
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厚垫料饲养。我们现在大量的稻壳用于作为水禽舍内的垫料,这种垫料具有很好的一个吸水性,能够为鸭、鹅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,同时,排泄物能够经过翻动以后发酵转变为有机肥。
如果大面积的利用水源,会造成水面的大量污染。一方面是水禽污染水源,另一方面,污染的水源对水禽的健康也有巨大的影响,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的,因此经过我们发展非常成熟的旱养技术,使鸭子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高。比如说,在旱养的条件下,鸭和鹅的成活率可以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,因此从这个指标上来看,它的健康水平是很高的。
提问:您并不推荐养殖户对水禽进行林下散养?
侯水生:事实上这种养殖方式是不科学的。为什么?就是它的投入品不可控,鸭子或者鹅它在室外到底都吃了一些什么样的一些食品?我们不清楚。喝了一些什么样的水?我们也不清楚。只有在人工控制下,我们给它清洁的饮水,给它非常富有营养的饲料,这样的话入的品质才会更好。
提问:有养殖户认为,给水禽饲喂配合饲料不太好,事实上是这样吗?
侯水生:其实不然。配合饲料是利用了营养学的原理,比如说将玉米、豆粕、棉粕、菜粕等各种各样的饲料资源,按照科学的计算,配制成能够满足水禽的营养需要的一种饲料。所以配合饲料实际上是饲料转化效率比较高的、营养品质比较好的、能够保证水禽健康的一种饲料类型。通过水禽饲料品质的不断完善,我们有力地改善了鸭子的生长速度,同时改善了肉和蛋的品质。
提问:和其它养殖品种相比,水禽养殖的经济效益怎样?
侯水生:如今,大家走到哪儿都会发现“绝味鸭脖”、“周黑鸭”等一系列的鸭肉产品。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?就是近几年来,不论是从南到北,还是从东到西,我们的鸭肉的食品的加工业发展特别新,特别的迅速。
从生产优质蛋白质这个角度来考虑,水禽的效率要比猪、牛、羊高很多。比如说,每一百克的饲料蛋白质,用来生产家禽的蛋白质可以生产24克左右,但是如果用来生产猪的蛋白质话,大概就是18克左右,因此效率是差异很大的。从饲料转化效率上来讲,相对于猪3:1、牛羊7:1的饲料转化效率,家禽2:1的转化效率是最高的。
尽管鸡的转化效率和鸭子差不多,但是鸭子的价值更高,因为鸭子有鸭绒。我们养40天的鸭子,鸭绒的价格目前大概是五块钱左右,所以是它的价值是很高的。
提问:作为养殖户,应该如何挑选适合的养殖品种呢?
侯水生:不同的食品类型需要不同的品种作为支撑。比如北京烤鸭,需要皮质率比较厚的、肉的品质比较高的、肌肉中的肌间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这样的一个品种作为支撑;南京的咸水鸭需要皮比较薄、皮下脂肪比含量比较低,而胸肌比较发达的这样的一个品种作为支撑;广东的烧鹅,需要当地的马冈鹅作为支撑。因此在未来我们会根据我们的食品需求特点,来提供的不同的品种,来促进我们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。
我们建议如果某一个区域它有某一个区域的农村或者农户,他要发展水平养殖的时候,最好能够适合当地的国家级的龙头企业,或者是省级的龙头企业能够合作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。比如说新希望六合集团,它是我们国内肉鸭出栏量最大的一个企业,一年加工量达到了4.5亿只的规模。它组织了1万多个农户常年从事肉鸭的养殖工作。
- 上一篇: 肉鸭出栏前快速增肥的方法
- 下一篇: 大旱会引发粮价、菜价上涨吗?全球粮食供应将面临挑战